分类 编程语言 下的文章

好了,又到了快乐的C++快速上手时间 之前在这里讲过实际中.cpp.h的一种用法,然后这次涉及到了模板函数template。模板函数与传统函数不同,并无法直接使用,需要先传入所给定的参数类型,C++才能根据类型推断出该函数体实际所需要执行的指令。所以,应该将模板函数的函数体在头文件中实现。不然的话,比如说在Visual Studio中,若是还是傻傻地(像我一样)在头文件定义模板函数,然后跑到源文件中定义函数体的话,就会报出LNK2019,也就是常见的找不到函数引用的错误。

拓展阅读 -> https://stackoverflow.com/questions/495021/why-can-templates-only-be-implemented-in-the-header-file

最近在做视频帧处理(前景提取),显然这个要求视频帧按照顺序输出。帧的处理顺序没有关系,因为没有使用推测功能。(要是开了帧预测的话,显然就只能顺序处理了,由于帧之间有依赖关系,所以最多只能做单帧内部的处理优化)

所以本次的思路基本是,寻找一个可以乱序执行,但是一定要能够按照任务的加入顺序获取执行结果的模型。看了一下,直接用threading.Thread,没有看到简洁地获取执行结果的方法;而用multithreading.pool.Pool,使用map函数的callback参数注册回调,在之前的尝试中没有成功过。然后在StackOverflow上看到有人推荐concurrent.futures.ThreadPoolExecutor。在Python里看到future这个词往往都是有惊喜的,这次也不例外。大致流程如下:

使用pool = ThreadPoolExecutor(maxThreadCount)注册一个全新的线程池 -> 使用pool.submit(function, args...)提交一个任务,并获得类似于线程句柄一类的返回对象,可以用来控制线程,包括在运行之前取消该任务、获取运行状态(是否完成)以及获取完成的返回值等。这几乎满足了之前提出的需求:只需要再自建一个满足先进先出的队列,就可以实现按帧的顺序读取了。

框架大致如下:

import multiprocessing as mp
from threading import Thread
from concurrent.futures import ProcessPoolExecutor

processPool = ProcessPoolExecutor(max(mp.cpu_count(), 1))
procList = []
maxQueueLength = 10

def produce(...):
    # 用来执行具体工作,比如处理单帧视频
    ...

def producer_func(...):
    # 用来控制多线程生成和执行情况的“主线程”,调用produce函数
    <condition-loop>
        ....
        # 确保队列不会过长,节省资源,时间换空间
        while len(procList) > maxQueueLength:
            continue
        procList.append(processPool.submit(produce, (...)))

if __name__ == '__main__':
    # 不阻塞主线程,将后续的任务还要放在这里执行,比如图像的显示
    Thread(target=producer_func, ...).start()

    while True:
        if len(procList) <= 0:
            continue
        elif not procList[0].done():
            continue
        res = procList[0].result()
        ...
        if <condition>:
            break

需求:一条语句从(0,1,2,3,4,5,6,7,8,9,10)中取出(7,5,3)

分析:可以使用Python的切片功能。

完整用法:iteratableObj[startIndex:endIndex:step]

其中iteratableObj可以是list, tuple,其他的我就不清楚了。(没去查官方文档= =)

然后startIndex为包含性的从0开始的元素编号,表示切片的开始位置;endIndex为非包含性的从0开始的元素编号,表示切片的结束位置;step表示步进,即每次前进多少个元素,默认为1。

这些数字如果是负数的话,也是有特定含义的,会被Python解释器认为是反向编址的序号,即常说的倒数第几个。相应地,step处的负号会让整个列表翻转。然后这里就涉及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:同时进行切片和翻转,到底谁先谁后?也就是说,startIndexendIndex到底应该是填顺序的还是反序的?

经过实践,发现顺序如下:

  1. 先检查step的符号,如果为负,翻转列表(也可能是将读取顺序标记为反序)
  2. 按照startIndexstep开始选取元素,以endIndex为界限(不包含)。这里的两个index都还是顺序的!

于是上文的题目解答如下:

arr = (0,1,2,3,4,5,6,7,8,9,10)
print(arr[7:2:-2]) # or print(arr[-4:-9:-2])

千万要记住这里的第二个地址还是不包含的,所以一定要多顺着方向将地址+1!

在初步接触Java Servlet之后,会发现一个HTTPServlet有这么两个附属对象:ServletConfigServletContext,两者长得很像,又有着不少相同的方法(getAttribute(), getInitParameter(), getServletName()/getServletNames()),在网上搜了一下,发现有讲述两者之间的区别的博客,但是我是在理解之后才看懂的。。

在此简述一下使用Tomcat运行Web服务的三大主要层次,我依次将其命名为Server, Application和Servlet。其中Server指的是Tomcat本身,可以理解为一台服务器上一般只会跑一个Tomcat,所有需要借助Tomcat实现的Web服务都会依赖于这一个Tomcat实例。其次就是Application了,这就是上面所说,需要借助Tomcat实现的服务。一个Web服务就是一个Web项目,内部可以有复杂的Java逻辑代码,可以包括与数据库交互,等等。一个Servlet指的是提供单一Web功能的程序单位。

Application举例说明的话就是登陆系统,从登陆到连接后台,查看数据,修改用户信息、密码等,算是一个完整的后台管理系统服务,仅靠单一的URL是很难(但是是可以)实现整个功能的,起码作为一个便于维护和扩展的项目来说,都会需要多个URL来实现不同的功能,因为这样至少光靠URL地址就能有效地组织整合不同的功能了。这是Application。而Servlet实现的是原子操作,比如说后台管理系统中的登陆,或是获取用户信息,或是修改密码这种单一而清晰的任务。

然后就可以说明了:ServletConfig是Servlet层面的,每个Servlet都有自己独立的ServletConfig;而ServletContext是Application层面的,同一服务/项目下的所有Servlet可以通过ServletContext共享数据。那为什么ServletContext不是Server层面呢?ServletContext中可以存放应用的重要数据,出于安全考虑,一是防止数据窃取,二是防止篡改,不论是无意还是有意。

再仔细看看ServletContext的方法的话,会发现有一个方法名为getServletNames(),返回的是一个Enumeration,也就是说具有多个Servlet名称。相对地,ServletConfig的方法名为getServletName(),返回一个String。这下就更加清晰了,显然一个Servlet只应该有一个名字,那么ServletContext肯定就是Servlet层面之上的了。

此外有一个小坑:声明Application级别的初始变量是在web-app建立context-param子节点,使用ServletContextgetInitParameter()方法获取;Servlet级别的初始变量则需要在web-app节点下先新建servlet子节点,再在servlet子节点下新建init-param节点定义,使用ServletConfiggetInitParameter()方法获取。其中两个param的定义结构相同,使用param-name子节点定义变量名,param-value子节点定义变量值,而显然这个值只能定义为String类型。

例如:

<?xml version="1.0" encoding="UTF-8"?>
<web-app xmlns:xsi="http://www.w3.org/2001/XMLSchema-instance" xmlns="http://xmlns.jcp.org/xml/ns/javaee" xsi:schemaLocation="http://xmlns.jcp.org/xml/ns/javaee http://xmlns.jcp.org/xml/ns/javaee/web-app_4_0.xsd" id="WebApp_ID" version="4.0">

  ...

  <context-param>
    <param-name>contextInitParam</param-name>
    <param-value>someValue</param-value>
  </context-param>

  <servlet>
    <servlet-name>demoServlet</servlet-name>
    <servlet-class>tk.esperz.demoServlet</servlet-class>
    <load-on-startup>1</load-on-startup>
    <init-param>
      <param-name>servletInitParam</param-name>
      <param-value>otherServletsCannotSeeMe</param-value>
    </init-param>
  </servlet>
  <servlet-mapping>
     <servlet-name>demoServlet</servlet-name>
     <url-pattern>/demo.do</url-pattern>
  </servlet-mapping>
</web-app>

其中为该Web项目定义了一个名为contextInitParam的上下文初始化变量,值为someValue,所有该项目中的Servlet都可以通过ServletContext.getInitParameter("contextInitParam")获取;为名为demoServlet的Servlet定义了一个名为servletInitParam的初始化变量,值为otherServletsCannotSeeMe,仅在该Servlet内可以通过ServletConfig.getInitParameter("servletInitParam")获取。凡是用错了方法的都会返回null

按照常规操作,在定义完变量之后应该对其进行初始化,然后再使用。于是就有了这么一段代码:

protected void doGet(HttpServletRequest request, HttpServletResponse response) throws ServletException, IOException {
        // TODO Auto-generated method stub
        PrintWriter out = response.getWriter();
        response.setCharacterEncoding("UTF-8");
        response.setContentType("text/html; charset=UTF-8");
        out.write("喵喵喵?");
    }

然而在编译并由Tomcat发布后,访问获得的结果却是????。 你是????,我也是????啊??比特流编码和传输给浏览器的MIME信息都已经声明了,为啥还是不对?

直到看了这个 https://blog.csdn.net/tlms_/article/details/78749980

才发现

要先设置好response的属性,然后再获得由这些属性生成的PrintWriter。很是奇怪的逻辑。。 将getWriter()操作放到几个set操作之后,问题顺利解决。